当前位置:首页>旧忆>母校情深
母校情深

青春永远激荡

    我从事团的工作25年,任专职团干19年,44岁转到党委部门,一生中最具活力的年华和这个最富活力的岗位连在一起,感到十分庆幸。转岗十几载,回首往事,环顾现在,眷念和感悟常在心头油然而生。
光荣的岗位
    有一首军营歌曲唱出当兵的自豪:“生命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后悔”。曾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宋德福也自肺腑发出过“没干过共青团工作是一种遗憾”的名言。这是对共青团岗位的赞誉与自豪。共青团虽是青年群众团体,无权少钱,但它是祖国最具群众基础的组织,是中华优秀儿女集聚的地方,是激情奔放拼搏奉献的突击团队,是党高度重视寄予厚望的助手后备军。
    加入团干部队伍很幸运但也不容易。和我同期或晚一些时间到团里来的同事,基本上都是从基层筛选上来的,以后经历的晋级、轮岗、在职学习也经过了严格考核。八十年代中后期从大学选择一些优秀毕业生到机关又陆续下派到基层锻炼。就是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热血沸腾的青年人在一起学习、工作、奋斗,平时虽然也有摩擦矛盾,但能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共同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经过岗位的历练,我从成千上万接触过的团干部身上看到一些带共性的优良品质,这就是朝气蓬勃、追求上进、勤于思考、乐于创新、雷厉风行、民主开放、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这些优良品质不仅在青年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融合力和感召力,成为做好团工作的主观条件。也为转岗到党政和其它部门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三十余年来,我目睹一批批团干部转岗,无论在党政部门或从事科教经商,都干得有声有色,深受业内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赞扬和尊敬。
    中国如今政通人和、繁荣昌盛,融入世界,快速崛起。人们择业观念变化迅速。但我以为团的岗位仍然是青年成才立业报效祖国的重要岗位。目前在岗的团干部要坚定信仰信念,自信自己、自豪团队、自尊年青;珍爱岗位、珍惜时光、珍视经历,努力锻炼成长,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担当更大的责任。
突击的团队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共青团工作的原则和活动规律。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我亲历共青团在不同时期充当突击队重要角色的过程。如改革开放初期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风气好转,开展“新长征突击手”和“五讲四美三热爱”及创“青年文明号”活动;为促进国家创新,80年代就在大学生中发起“挑战杯”科技竞赛;为帮助失学贫困儿童少年,筑起了伟大的“希望工程”;为推进社会公益事业,80年代中期呼吁组织“中国志愿者”队伍,如今遍布城乡、去年成为奥运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解决就业难题,又创建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等。共青团众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的率先举动,如战鼓号角擂响在中华大地,为党的事业增添道道光彩,为国家的发展注入阵阵活力。
    在谈及团的突击作用时,我也间或听到一些不以为然的言词。但我的看法截然相反。社会组织分工不同,都有其职责特点。有钱有权部门能为的事,青年团体难办;而青年团体能办的事,职能部门又未必能办。突击团队的作用恰是团的组织特性,是团的气势和魅力所在!正因为团在党和国家面临“大、急、难、险、重”任务的时候,奋勇当先,为青年服务,为党担责,为发展助力,才赢得80多年来的荣誉和地位。
    共青团在未来的事业中,保持突击队作用的特色不能变。在党有号召的时候,要通过自身的优势,策划科学的行动方案,借助现代的网络媒体,聚集青年的有生力量,打出品牌、推出典型,指出前景、造出声势,引起全社会的警醒与关注,进而形成社会合力,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进步。当然,团的突击队作用不能仅限于形式,应该通过艰苦努力,让突击形式转化成更多惠及青年和广大群众的实际效果。
炼钢的熔炉
    共青团工作有个特点:无权无钱也要干好。为此,胡耀邦当团中央第一书记时曾大声提醒:“没有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的人不要到团里来”!同时他还提出“背靠党委,面向青年,左右求援,自我奋斗”的工作方法。团干部就是在这种特殊岗位锻炼成长的。记得79年全团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我在吉安师专任团委书记。校领导让我抓一下校风校纪。任务接了,但铅印宣传册的钱都没有。打字员归教务处管难调动,纸张墨水粉笔得到总务处定量领取。我们工作一段时间没见明显成效,总务处连纸墨都不愿发了。我提出学生干部定期开会,教务处又不给时间。情急之下,我们想出一招:到地区团委请他们联合教育局来“抓点”。这下引起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工作由此便利多了。经过几个月的艰难努力,校风校纪明显改观。活动过后,我们认真进行了总结,恰逢团中央书记高占祥调研途径吉安,听取我《道德教育具体化》的汇报后给予高度肯定。在团内开展类似的活动很频繁,每次成功都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演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示范能力增强一些,久之,个人综合素质自然得到提高。
    在团内经受锻炼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下基层,或到一线解决问题。团历来坚持反对脱离青年的官僚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有抓基层支部工作的传统。八十年代中期团中央又强调“全团抓落实,工作到支部”。我当时在团江西省委机关,经常按上级要求下到企业、农村、学校的团支部开展工作。在基层可以了解青年真实思想,直接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还能发现在机关脱离实际的想法和作法,可以及时纠正。通过下基层我真切感受到实践活动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最佳课堂。
    现在团的工作环境更好了,团干部的学历层次更高了,知识面也更广了,但是拼搏奉献的精神依然要发扬,深入基层的作风依然要发扬。要在深入基层中出成绩,在拼搏奉献中做贡献,在团的岗位上长才干。
永恒的情结
    社会上有“战友情”、“同学情”、“老乡情”现象,我以为还有“团干情”现象。这种特殊的团干情结,与团干部在团内真诚奉献不图回报的奋斗经历有关,与青春岁月里热情交织和理想展翅的美好记忆有关,与个人奠定人生基础再度拉开远航风帆的欢欣有关……我转岗后异常忙碌,但十几年来一直订阅《中国青年报》,常常关注团的动态,与新老团干有广泛密切联系。我看到年青团干稚嫩的神态,有时情不自禁会绽露笑容,听说哪位团干部取得成就或提拔重用,心底顿感喜悦,遇见有的团干部生病或碰到麻烦,会主动关心帮助。只要团组织让我办什么事,我都会欣然应允,尽力办好。
    老团干的这种眷眷情结是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也是做好新时期团工作的宝贵资源,在岗的团干们要十分珍惜整合利用好这个资源。要与老团干建立各种形式的联系制度。切忌人畏年青的过度拘谨,不必过虑影响老团干的工作,不要把联系仅安排在大型仪式和座谈见面会上,也不要区分老团干在岗不在岗。各级团干要主动向老团干请教,分析形势,探讨团的理论,研究工作方式方法,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通过这种借助老团干宝贵资源的方式可以大大促进团的工作。只要联系活动安排妥当,老团干是十分乐意给予帮助和支持的。这种新老团干部的联系制度,几十年来在不少地方、行业、单位保持很好,新时期应该发扬光大。
 
 
作者介绍:原团江西省九、十、十一届常委,宣传、学校、权益部部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现任南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