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叶衍艳:喜欢的就一定要做好的就一定要做好

    叶衍艳,1980年出生,我校法律系1998级校友,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主诉检察官、公诉处二处副处长。曾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曾代表北京市公诉机关参与全国首届公诉人电视辩论大赛和全国首届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辩论大赛,均获团体第一名。叶衍艳还曾获得“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政法系统“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以及海淀区“优秀法制校长”等荣誉。
    法庭是司法最重要的剧场,而公诉人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在公诉席上,叶衍艳风华正茂,气质端庄,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精深的法理演绎得深入浅出。很多旁听过她庭审的人,不约而同地用“浪漫”来概括她的风格。
优秀与大学长期接受专业化的训练有关
    最早对叶衍艳产生影响的是家庭,“父亲是一个很正直的好警察,而且是全国优秀警察。从小到大看的多是和法律有关的书,后来对法律产生了兴趣,我和妹妹最后都读了法律专业。”
    这个自称“思想深处是慵懒的”的福建女生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法律系。在接受严格的法学专业训练之外,叶衍艳还参加了学校辩论队,并很快成为主力,后来在全国大专辩论赛中也有精彩表现,被评为优秀辩手。
    当年的指导老师、现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的黎陆昕教授认为,“天分,外向活泼的性格,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是叶在辩论队中卓尔不群的原因。
    第三届全国十佳公诉人、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二处的徐航同样毕业于我校法律系,是叶的师姐,她认为,叶衍艳的逻辑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亲和力,就是给她“秀外慧中”印象的那个“中”,这自然与她在大学长期接受专业化的训练有关。
   “逻辑思维清晰是一个法律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养,较强的思辨能力与深厚的法律基本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双方都不可偏废。”叶在回首大学时代这段经历时说,“辩论的经历使我更快地进入法庭辩论角色,虽然法庭与辩论场上的辩论是不同的感觉,但二者是共通的。”
    2002年,本科毕业的叶衍艳被正在实施人才工程的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相中,在该院当时一般只招录硕士生的背景下,因有辩论专长而被打开绿色通道招收进入公诉部门。
    叶衍艳说,作为80后,她对于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虽然自己内心是懒散的,但一进入到严苛有序的环境下,自己就会变得警醒,“缩紧了身体,头发也会竖起来”。
    海淀区检察院是中国优秀公诉人的摇篮。最高人民检察院自2000年以来共举办四届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每一届十佳公诉人名单中都有该院的检察官。一入海淀区检察院,叶衍艳就感觉自己一下子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更察觉到了这里有特定的“气场”。
    心理学上有个“正面期待”理论,指长期把一个人放在一个优秀的团体中,给他正面激励,久而久之他就变得同等优秀。叶衍艳说自己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无形中“被成长”了。
    据海淀区检察院人事处处长王宏伟介绍,院里一开始就把叶衍艳定位为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通过确定指导老师、提供比赛机会、输送境外培训、吸收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她不断开阔视野,提升素养。
    就这样,叶身上的进取“因子”被激活了,天分很高的她得以迅速成长。2005年,毕业仅仅两年多,她就代表海检参加了北京市十佳公诉人比赛。
    在那次比赛中,叶崭露头角,成为北京市十佳公诉人之一。“那次参赛前,自己还觉得什么都不会,很茫然,但比赛结束居然获得第7名。”
喜欢的就一定要做好
    为推进“检察官教检察官”工作,北京市检察机关首次将检察官兼职教师技能纳入比武项目。竞赛内容具有实战性,初赛要求每人提供两个日常授课的课件和一个课程的设计,叶衍艳提供的是“出庭支持公诉”和在检察官学院讲课的一个课件,设计了“模拟法庭论辩技能培训”课程,这两项比赛她都顺利过关。
    决赛是模拟授课,听课的人是评委。在45分钟时间里,评委们对讲课的主题、内容、风格、语言、姿态等方面现场测评,有着多年讲课经验的叶衍艳在该项目中夺得第一名。
    对于成功的秘诀,叶衍艳的总结只有四个字:多学多练。对于学习和实践,叶衍艳说自己平时爱看书,也爱写笔记和博文,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叶衍艳说成功要靠勤奋和努力,勤奋努力也是她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生活工作迫使你不得不去思考。我在思想上没有受太多传统因素束缚,更讲环境重现实,扎扎实实走出每一步。”
    叶衍艳的个性是喜欢什么干什么。大学期间她的专业课老师是海淀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常听检察官讲课使她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毕业后就考入海淀区检察院。她喜欢公诉岗位,认为自己的很多长处都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尽情发挥。
    “既是自己喜欢的,就要把它做好。”她说。
    叶衍艳认为讲课是自己的强项,主动挑起教师的担子,既给本单位人员讲培训课,也为检察官学院学员讲专业课,还给中小学生讲法制课。10年来,她已记不清究竟讲了多少次,忘不了的只有授课技巧。“针对的对象不同,课程设计不同,讲授方式也不同。讲课要靠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积累。”她说。
个性从未消融于共性之中
    作为主诉检察官,大多数情况下,可独立对案件审查作出判断,不通过行政领导审批直接将案件移送法院。所以,这就要求主诉检察官必须相对独立地思考案件背后的法理,尽可能了解类似案件的裁决,预测起诉后的风险。在这样的机制下,会促成检察官形成独立思考、学习、及时总结的习惯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所以,我们在庭审上看到的公诉人大多是正义凛然、气宇轩昂,叶衍艳也不例外。九年公诉经验,四年主诉检察官的经历磨砺了她性格坚韧、强悍的一面。
    篮球明星姚明曾经说,“我认为我是有一些天分,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训练,把这些天分最大化了。”黎陆昕教授引用这句话评价叶衍艳:“有天赋的同时又比较勤奋,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黎教授长期指导北京市检察机关公诉人的辩论赛,对毕业后的叶也十分熟悉,“从她身上,你能体会到对于未知东西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她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方法,特别注重在法理方面的研习。对案件潜在的、临界的、容易发生歧义的地方非常敏感,养成了准确深入对待案件的习惯。”
“叶有勤奋的精神,封闭学习期间的苦闷和孤独大概只有她自己知道,这里面同样蕴含了勤奋。”
    从一个侧面观察,这种勤奋源于她旺盛的生命力。作为科班出身的法律人,她已经在法学刊物上发表过10余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此外,她还积极学习英语,负责院内部分外事接待,并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检察实践的前沿问题。
    2005年,她参加“预防和控制家庭暴力”国际合作项目,被选派赴加拿大司法机关进行三个月反家暴知识的学习研究。回国后,她将所学的社会性别知识和日常工作结合,为受虐妇女提供法律援助。
    她在一篇论文中提出建立家庭暴力案件的特殊公诉制度,考虑在以暴制暴的重罪中引入“受虐妇女综合征”的专家证据,被告人(受虐妇女)一旦被专家鉴定为处在“受虐妇女综合征”中,法官可以援引此证据大幅度削减刑事处罚。
    2006年,她参加海淀区检察院和瑞典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研究所的“人权保障视野中的检警关系”国际合作项目,负责在北京市开展基层检警关系问卷调查,撰写了《北京市基层检警关系问卷调查报告》。
    她认真对待公诉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她制作的审查报告等法律文书规范细致,曾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优秀综合化审查报告”。由她提起公诉的案件庭审多次被新闻媒体全程播报。
    这种凌厉和一般意义上的公诉人并无异样。但是,她的特点在于,她的个性从来没有消融于共性之中。“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公诉人之外,她尽可能回归到灵魂深处的栖息地:诗歌、舞蹈、辩论、话剧、徒步,一切她所热爱的生活方式。
    叶衍艳喜欢在假期背着高山帐篷在夜空下数星星,也是巡演话剧《爱情三部曲》中的女主角。她不甘心被钉在刻板的社会角色上,她削瘦的身体里始终蕴藏着一种挣脱的力量,“绝不允许自己的人生不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