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梁鸿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新闻中心讯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4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向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习近平还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向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李克强主持大会,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张高丽出席,刘云山宣读表彰决定。

经团中央机关工会联合会推荐,我校中文系教授梁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参加大会接受表彰。4月27日,赴会前夕,党委常委、副校长林维,校工会主席赵长春,中文系系主任张跣为梁鸿老师送行。(工会供稿)

 

梁鸿教授先进事迹:

梁鸿是我校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除从事中文教学以外,还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从教十多年来,在党组织和学校的关心培养下,在思想政治、教学和科研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严谨执教,以身作则,注重师德师风;在教学中精心备课,钻研教学,多年来教学评估成绩一直领先,成为学校中青年教师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梁鸿教授多年来热爱学术,怀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广阔现实的深切关注,不断深化、拓展自己的思考,并勤奋撰写学术论文,逐渐成为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学者和文学批评家。她的“梁庄”系列作品连续斩获多项国内大奖,文集和随笔也引起热议。

梁鸿老师自2008年以来,多次获得“年度散文家”、“年度作家”、“中华优秀出版物”等重要奖项,2014年曾荣获中央直属机关“五一劳动奖章”。梁鸿教授共出版学术著作五部:

《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的文学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学术对话《巫婆的红筷子——作家与文学博士对话录》,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014年再版。

梁鸿教授在全国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并获“2008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11、2009)。

自2008年至2013年,梁鸿教授利用工作之余,多次回到老家梁庄,并追随梁庄人打工的足迹奔赴全国各地,先后去了西安、内蒙等12个城市,对梁庄的生活全景和生命状态进行调查,最后出版非虚构长篇著作《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

五年时间里,梁鸿教授几乎一直是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既要教好书,顾好家,又要面对几百位乡亲,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时间、地点,还要整理各种资料、对话、录音、写作等等。夏天酷热,冬天严寒,在乡村大地和城市的边缘地方奔走、停留、聊天、调查,这些都需要时间、勇气和决心。梁鸿教授始终有一个信念,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把当代乡村的命运相对深入地书写出来。

2010年,《中国在梁庄》发表之后,获得广泛社会关注和巨大反响,既有众多媒体的大篇幅报道,也有普通打工者、退休干部、在任的地方官员写信打电话联系,引发了关于“乡村、传统何去何从”和“乡愁何处去”的讨论。该书获得“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文津图书奖”、“最具现实主义精神图书奖”等多个奖项。“《人民文学》奖”的授奖辞为:“作为一位年轻学者,梁鸿走出书斋、走向故乡是为了使学术与言说回到坚实的土地与活的人生。现代背景中的故乡书写,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焦点之一,但《梁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显出迫切的意义。梁鸿以复杂多端的角色和角度,呈现当下的、具体的村庄,在忠直而谨慎的描述中,梁庄成为了认识中国乡土之现在与未来的醒目标本。”

在大众媒体方面,有上百家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进行了评论或专访,海峡卫视、河南卫视和凤凰卫视等也作了电视、视频人物专访,引起普通大众、知识分子和官方对农村的关心和对农村问题的新的思考,很多大学的社会学系把该书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

2011年5月,团中央组织“青年干部百村调研”,把《中国在梁庄》作为必备的参考书,同时邀请梁鸿教授作专题讲座;2013年1月山东组织部邀请梁鸿教授为组织系统的干部做题为“梁庄与中国”的专场讲座等。几年内,梁鸿教授还陆续应邀到几十所高校、机关、民间团体做相关方面的讲座。一方面,梁鸿教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引起更深入的讨论,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对普通民众、青年学生产生影响。

梁庄系列在学术界,引发了非虚构文学创作热潮和研究思潮,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学者专家讨论这一创作思潮的缘起及意义,认为它呼唤作家开始重新关注社会现实。中文核心期刊《南方文坛》组织专门研讨会研讨“梁庄”并刊发七万多字的研究文章;《当代文坛》《文学报》《文艺报》等多家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都有专门的学术文章研讨“梁庄”及“梁庄现象”。评论家李云雷在《我们能否理解“故乡”》一文中认为“《中国在梁庄》的可贵之处,是向我们呈现了农村的这一状态,也即我们所面临的不只是政治、经济危机,而是心灵危机、伦理危机与价值危机,相对于政治经济危机,这是影响更加深远的危机。”

2013年4月《出梁庄记》发表之后,获得了“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项大奖并且进入多个年度好书榜。有百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报道,引发了关于“进城农民”、乡愁、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关系等各个层面的讨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一些杂志类刊物如《人物》、《看天下》、《南方人物周刊》等都有专访和长篇报道。

在学术界,中国核心期刊《文艺争鸣》发表评论小辑有六万字的研究文章,《当代作家评论》、《中国图书评论》等期刊都有专门的评论。论者认为,“梁鸿的书写是为了让‘乡土中国‘具象、个性、丰富,但是当’故乡相处流传’,‘梁庄‘再度成为符号,成为“乡土中国”的隐喻。”同时,由于《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在社会上和专业内的持续影响,有许多作家都参与到这一行列,并且,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本。

2011年,梁鸿教授被中国现代文学馆聘为“客座研究员”,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4年获得“中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1月,《出梁庄记》获得国家级奖项“中华优秀出版物”,

另外,梁鸿教授还一直在一些乡村建设的民间团体做义工,下乡调查,为志愿者义务培训、上课、参与一些地方城镇化建设的讨论等等,进一步深入对乡土中国、乡土文化及现实问题的思考,力求承担一位知识分子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